每個人都有感知心安的方式。
中國每年的春運火車票,都藏著一份忐忑與心安的賭注。網速和手速,決定著這一年內心的終 極安定。每個城市人滿為患的火車站,在夜色中迎接著同一種對心安的向往——回家。北上廣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從一個“家”輾轉到另一個“家”,此刻的心安或許是堅持自己熱愛的事,亦或是為了遠在萬里之外的“家”承擔一份責任。已在城市中安家的人,也在尋找一份安心。它或許是每一天從容的呼吸,一份高薪的工作,或許是身體康健的父母和兒女,一個共同持守生活的伴侶,一條不再擁堵的路段。
李宗盛在newbalance廣告里說:每一步,都算數。
生活中的忐忑是常態,忐忑中蘊藏的希望同樣令人心安。
東野圭吾的《解憂雜貨店》中,備戰奧運會的女運動員,男朋友不幸患癌,夢想和愛情同樣只剩半年的期限,怎樣的抉擇更令人心安?穿越時空的求助信告訴讀者,那一年的莫斯科奧運會日本并未參加。最終她選擇堅守不存在的夢想,為了男友的心愿而戰。即使結果無情,心安之處卻在于堅持的過程。
梅爾吉布森的《血戰鋼鋸嶺》,信仰基督的軍醫戴斯蒙德,在常人看來用近乎愚笨的堅守,拒絕殺戮,赤手空拳在懸崖邊拯救78位戰友。當最后一刻他從懸崖的繩索上緩緩降落,戰場亦是心安之處。
在韓寒的《乘風破浪》里,徐浪穿越到他的故鄉亭林鎮,與父母和舊時光重逢,心安則是“想一個人靜靜,沒人問你靜靜是誰的地方”。
寫下中華第一思鄉詩的李白是真正的游子,一生踏遍千山萬水,離家越遠越久才真正懂得了“故鄉”二字。
當初辭別故鄉,李白依依不舍地寫下:“仍憐故鄉水,萬里送行舟”。
身在洛陽,聽到熟悉的曲子又想起了故鄉,吟出:“此夜曲中聞折柳,何人不起故園情”。
到后來,抬頭望見月光,都會不知不覺想起故鄉……
故鄉是什么?是歸程,是依靠,是無時或忘的思念,是歷久彌新的牽掛。是風箏放飛時手中的線,是千里游子夜歸時的燈。正如對于??思{和莫言,故鄉是“意義重大的土地”。當我們不斷追問自己,世界為什么是這樣?我為什么變成這個樣子,最終的思考路徑無他,只在故鄉。而故鄉在土地之上的存在,又幻化成一種向往和寄托。玄奘的故鄉不是長安,是散播世間大乘佛法。蘇軾的故鄉不是仕人的廟堂,是君子之本。吳清源的故鄉不是中華,是孜孜追求的圍棋之魂。闖關東漂泊者的故鄉,是對家族生生不息所的憧憬。正如余光中所說:“世上本沒有故鄉,只是因為有了他鄉;世上本沒有思念,只是因為有了離別。”
當我回味往事領悟到:人生中所做的每個選擇都藏著一份忐忑與心安,這便是吾鄉的A面和B面。
故鄉,不在此地不在他鄉,在心里。
只要生命中重要的人在身邊,“家”也可延續。
我在哪兒站穩了,哪兒就是我的故鄉。
不急不燥,既來之則安之,漸漸地生出“不知何處是他鄉”的安定感。
我懂得了:我生本無鄉,心安是歸處。
史鐵生說:“人的故鄉,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,而是一種遼闊無 比的心情,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,這心情一經喚起,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?!比耍緸榇蟮刂?,棲息于大地之上。履痕所及之處,精神安放之所,就是故鄉,無論天涯與海角,大抵心安即是家。
如今的我,深刻地理解“此心安處是吾鄉”,故鄉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具體的位置,其實真正的故鄉只是幾個人。故鄉不過是一種感情寄托,我的生命有人陪伴,我的靈魂就不孤獨。謝謝“九九頤家”出現在我的生命中。我們像熹微地火焰,相互簇擁,相互取暖。我有了家,我才有心安。
未來很美,未來很暖。